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 超九成商品或零关税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财政部积极参与并推动RCEP协定,在货物贸易关税减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细致工作。下一步,财政部将积极做好协定关税减让相关工作。
财政部表示,RCEP协定货物贸易自由化成果丰硕。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自贸区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阶段性建设成果。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协定有利于推动实现区域内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
财政部指出,RCEP顺利签署,对增强各国疫后经济恢复、促进长期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为区域经贸繁荣带来更大促进。协定的优惠成果直接惠及消费者和行业企业,将为丰富消费市场选择、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超九成商品或零关税
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超九成商品或零关税,影响有多大?
11月12日至15日,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3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15届东亚峰会(EAS)、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和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ABIS)以视频方式举行。据新华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日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正式签署。
RCEP的签署意味着区域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了解,货物贸易降关税覆盖的货物范围达到了90%以上。同时,与传统的自贸协定不同,协定紧跟全球贸易发展趋势,纳入了很多全新的贸易形式,包括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等内容,超过世贸组织规定的范畴。
当前国际形势下,RCEP经过8年谈判得以签署,让人们在阴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表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是大道、正道,仍然代表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
人口、GDP、出口额等
均占全球总量30%左右
RCEP谈判于2012年由东盟10个国家发起,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6个国家参加,目标是在与这些国家签署的各个“10+1”自贸协定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达成一个新的大型自贸协定。谈判从2013年正式开始。2019年11月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15个国家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
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RCEP 15个成员国人口、GDP、出口额、吸引外商投资均占全球总量30%左右,是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也因此,RCEP协议的签署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备受关注。
RCEP协议中所含内容十分广泛。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协定紧跟全球贸易发展趋势,纳入了很多全新的贸易形式,电子商务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电子商务,协定还包括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等内容,超过世贸组织规定的范畴。
RCEP将为区域内国家带来好处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RCEP的达成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在全球经贸环境下行的背景下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和全球经贸合作。
市场认为,RCEP对于整个亚太地区都意味着巨大商机。一是RCEP15是对现有的各个“10+1”自贸协定集体的升级。将会形成区域内统一的规则体系,有利于解决当前区域内的“意大利面条效应”。此前,东盟10个国家和其他5个国家分别签了协定,这么多的协定,原产地规则、投资开放规则、服务贸易规则都不一样,像“意大利面条”一样裹在一起。二是有助于本地区内根据比较优势来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对本区域内的商品流动、技术流动、服务流动、资本流动,包括人员跨境流动都会有非常大的好处,形成“贸易创造”效应。三是对区域外的投资者来说,进入一个国家,就意味着进入到整个区域的国家,发展的市场和空间都会大大增长,所以有助于本地区吸引区域外的投资。
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均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今年以来,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投资在世界经济低迷背景下逆势增长,今年前9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接近去年全年,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同比增长76.6%。韩国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第十四大出口目的地、第七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东盟、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不过,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仍有较大空间。以东盟为例,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随着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中国与东盟在产业内分工的关系有望加速由竞争转向合作。中国向东盟提供关键技术、零件、设备以及市场需求,由此东盟将得以充分发挥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禀赋,在下游环节形成规模生产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RCEP是日本首次与中韩两国签署贸易协定。中韩两国去年分别是日本进出口的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日韩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东盟贸易总额也超过5000亿美元,均接近中美贸易总额,澳新是中国主要的资源能源、农产品(6.710, -0.12, -1.76%)来源地。RCEP各成员国“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自贸“朋友圈”稳步扩大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降反增,持续推进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家签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
除了力推签署RCEP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于10月12日正式签署。同时,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等现有的贸易协定,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此前的政策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将力争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落实好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应显著提升区域自贸协定对贸易的实际带动作用,提升区域自贸协定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争取到2025年,我国与已签署区域自贸协定对象国间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35.2%提升至50%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主动应对规则之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大举措。中国采取的这种提升战略,是通过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办法来建立基于规则的信任,进而助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程实认为,未来新一轮全球化并不是上一轮的简单重复,而将呈现截然不同的新结构。世界不再是平的,而是转向“多峰结构”,由多个区域化共同体构成,形成一个产业内贸易区域化、产业间贸易全球化的嵌套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领先全球化,进而成为全球化体系的支柱。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目前北美、欧洲已经加快了区域化建设。其中,美国宣布退出TPP,转而签订美墨加免关税新协定。欧盟则抓住疫情之变,利用欧盟复苏基金,进一步加强内部团结。对此,亚洲区域化作为未来全球化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挑战。
当前的中国在需求侧已成为与美国接近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同时,在供给侧,中国具有独特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并位居亚洲价值链体系的唯一枢纽。中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亚洲“供给-需求”双中心。
程实表示,中国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开放,更关系到区域化与全球化的未来。
(综合中新网、人民网、新浪网)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